新華社成都9月12日電 茫茫大涼山,苦蕎是人們賴以為生的主要口糧,滋味清苦,細品之后亦能回甘。
當前,四川脫貧攻堅進入決戰關頭,最后的貧困堡壘全部位于大涼山腹地。在這苦蕎豐收的時節,伴隨沖鋒的號角,涼山兒女正克服重重困難,誓與貧困展開大決戰。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拖覺鎮老吉村村民在去往藍莓種植基地務工的路上(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貧瘠山崗
來自越西縣馬拖鄉的彝族少年吉依阿杰自幼失去父親,母親改嫁后杳無音信。5年前,為了給阿杰尋求出路,他的爺爺做出無奈選擇——將他送到成都的一家格斗俱樂部訓練、生活。“格斗少年”的命運刺痛了公眾神經。
阿杰的身后是涼山97萬人的貧困群體。面積6.04萬平方千米的涼山州,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1956年涼山民主改革前,大部分地區處于奴隸制社會。
由于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加上歷史上欠賬多等特殊問題,涼山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昭覺、布拖、金陽、美姑、普格、越西、喜德7個縣更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
這是8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拍攝的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布拖縣被譽為“涼山西伯利亞”,地質條件與氣候同樣惡劣,2016年之前這里不通國道和省道,是“出不去、進不來”的交通死角。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賴17段架設在懸崖峭壁上由藤條、木棍編成的“天梯”,被稱為“懸崖村”。
9月11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的部分婦女在接受家政服務培訓。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涼山花開
2017年8月,在“控輟保學”工作的推動下,涼山州相關部門將“格斗少年”接回大涼山接受義務教育。阿杰和4名小伙伴來到了冕寧縣雙河小學。在這所“體教結合”的學校里,孩子們一邊上學,一邊接受專業的拳擊訓練。豐富的校園生活讓他們漸漸開朗,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
這是8月11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拍攝的昭美社區和社區內的幼兒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越城鎮第一幼兒園的兩位老師在教小朋友日常行為規范(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2013年以來,12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扶貧干部奔赴涼山。7年來,修公路、建新房、興產業、抓教育、促脫貧……辛勤的汗水浸潤了昔日貧瘠的土地。過去5年,全州累計實現1772個貧困村退出、80.1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19.8%降至4%。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布拖縣一度出現基礎項目建設滯后。面對緊迫局面,當地迅速建立起“指揮部+企業管理員+駐點技術負責人”的三層作戰體系,將工期倒排到天,通過近3個月每日一調度、“兩班倒”交叉作業的沖刺,所有安全住房于6月全部建成,目前貧困群眾已全部入住。
這是8月28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拍攝的城北感恩社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晚上10點,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羅保才還在帶隊巡邏,搞入戶調查。他告訴記者,為了讓1421戶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生活,干部們從春節起就沒有休息過,就連彝族最重要的火把節也是在工作中度過。“只要貧困戶能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羅保才說。
美姑縣瓦古鄉瓦以村,“95后”第一書記楊卓瑪一個月前在入戶途中摔了一跤,造成腳踝韌帶拉傷、股骨頭脫臼,疼得眼淚直流。但她顧不上休息,戴著護腰、護踝,又開始一瘸一拐地忙著“十查二十核”。2020年元旦剛剛新婚的她,一個多月才能與同在扶貧一線的丈夫見上一面,話題總會不知不覺“跑偏”到工作上……
這是8月12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拍攝的南坪社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不負金秋
夏末秋至,大涼山處處可見苦蕎豐收的景象。已經長成帥小伙的阿杰轉眼已經升入瀘沽中學初三年級。2020年8月,他在四川省青少年拳擊錦標賽上奪得男子52公斤級冠軍,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感覺離上大學、當教練的夢越來越近了。”他說。
大涼山,夢想起航的不僅是阿杰。
8月初,已搬到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沐恩邸社區3個月的沙馬作葉,回了一趟龍溝鄉金野以匹村的老家,收割苦蕎和土豆。他的新居周邊已建起了服裝廠、口罩廠、塑鋼廠,城外還有四川攀西地區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去往廣東佛山的勞務輸送專車,帶著年輕人的夢想奔向遠方。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特爾果鄉特爾果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地里栽種了水稻,魚塘里養著魚(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螺髻山下,一只只灰頂鶴在普格縣特爾果鄉的稻田上空盤旋。稻田里種著有機紅米,還養著紅鯉魚、雅魚、青蝦、中華鱘。這個集休閑體驗與現代農業為一體的產業基地,是瀘州市龍馬潭區和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共同打造的示范產業園。貧困戶特久差且將家里的5畝土地流轉給了示范園,在園區當起了管理員,兒子也在這里打工。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的懸崖鋼梯上,村民沿著鋼梯下山(5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行走在大涼山的日子,記者總能被鄉親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感染。這些笑容綻放在“懸崖村”老鄉們走下“天梯”奔向新居的途中;綻放在女孩們退掉“娃娃親”,背上書包走向學校的路上;綻放在老阿媽為牛羊接生的畜圈里;綻放在米-26直升機調來裝載機打通通村路后,人們歡慶起舞之時……那是像苦蕎花一樣的笑容,潔白、美麗,恬靜而動人。(新華社記者吳光于 李力可)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特木里鎮乃烏村少年阿力色依牽馬將剛收獲的蕎麥馱回家(8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