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草種質資源普查試點在內蒙古啟動。“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物種多樣性中心之一,是世界第二草地大國。不僅擁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的草原植被,還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寒草原類型。僅全國第一次草地資源普查就收錄254科4000多屬9700多種草本植物。目前我國草地面積約為4億公頃,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1.7%,是農田面積的近4倍。”全國草種質資源技術協作組組長、魯東大學傅金民教授向記者介紹我國草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情況,“草種質資源作為‘生態之基’‘財富之源’,其保護與利用關乎物種安全、食藥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是國家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公益性事業,加強對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對于緩解飼料資源短缺、確保糧食及畜產品穩定供給、促進草地畜牧業穩步發展、加速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場種苗司介紹,我國的草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草種質資源本底不清、收集保存不足、評價利用不夠等問題非常突出,保護與利用工作存在嚴重的區域性、分散性、間斷性等缺陷。由于環境變化和人為干擾,我國草地面積減少,草類植物多樣性下降,草地退化、沙化及鹽堿化程度日益加劇,大量具有利用價值或潛在利用價值的草種質資源日漸瀕危甚至消失。盡管我國基本掌握了草地資源的數量、空間分布、類型、生態質量和利用狀況以及草地保護和恢復退化情況,但對生態修復用草、牧草、草坪草、觀賞草、工業原料用草等主要草種質資源種類、分布、數量、生境及種類變化趨勢本底不夠清晰,部分珍稀瀕危、特有種和野生近緣植物資源仍然喪失嚴重,尤其是對草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相對滯后,缺乏有效的草種質資源共享利用機制。
據了解,2019年8月我國首次啟動了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這次啟動全國草種質資源普查試點工作,是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普查試點進一步完善草種質資源普查技術規范,充分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技術隊伍。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省林草種質資源中心、魯東大學濱海草業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和高校近20名普查隊員,將借助遙感技術、無人機技術、先進樣本保存技術等,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區域內的草種質資源等情況開展集中普查和收集工作。(記者趙秋麗 高平 通訊員季文豪)
責任編輯:劉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