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
近日,湖南省長沙市出臺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950個村(涉農社區)年度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0萬。
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切入點,建立“市統籌、縣為主、鎮負責、村實施”工作推進機制,集體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2018年,消除空殼村;2019年,薄弱村清零;2021年,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
成功“三級跳”后,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來看記者的調查。
鄉村要振興,科技是基礎。
走進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永和村的現代農業設施蔬菜示范園,園子里的西紅柿種植采用了滴灌和噴灌相結合的灌溉技術,根據作物生長的需求按時按量進行灌溉,“什么時候澆水、澆多少,西紅柿自己說了算!”技術員蔡丙華自豪地介紹。
又到了豐收的時節,農民們在大棚里忙著采摘圣女果,綠瑩瑩的藤蔓上,圓潤鮮艷的圣女果已把枝頭都壓彎了。今年在湖南農大專家的支持下,圣女果又增產了10%左右,看到這些,農民柳武林滿心歡喜。
柳武林今年64歲,是家里唯一的勞力,兩年前家里脫貧,同時成為了蔬菜基地的一名員工,如今在基地每月能拿3000元的穩定收入。
邵計紅(中)和柳武林(左一)在談論圣女果的生產情況
“我們村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中南五省最大的家具批發市場在我們村,我們收取物業管理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我們村還有40多戶防止返貧的重點監測對象,為了讓他們就地就近就業,2020年,我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200多畝地,投資100多萬建了蔬菜示范基地。”永和村黨總支書記邵計紅介紹,基地通過“村黨總支+合作社+公司+高校”的發展模式,把蔬菜基地打造成了以有機蔬菜、智能溫控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示范園。
“我們的蔬菜不愁銷路,因為瀏陽經開區就在我們永安鎮,園區有10多萬人,我們種的蔬菜成了他們最新鮮的菜品。”邵計紅表示,今年村里還計劃將蔬菜基地面積推進到400畝,蔬菜大棚超過100個,產值將超過450萬元,同時為集體經濟增收40萬元。“到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51萬,相當于去年全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村集體經濟將突破80萬。”邵計紅信心滿懷。
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開慧鎮的錫福村,“生豬院士”印遇龍團隊在這里的畜禽保種育新科研示范基地創新開展酵素種養,每年幫助集體經濟增收20多萬元。
“通過和院士團隊合作,我們用生物發酵飼料飼養蛋雞,這種飼料可以替代抗生素,而且雞肉的口感要好于普通蛋雞。到2025年,我們將把養殖規模擴展到100萬羽,帶動當地100戶農民致富。”湖南伊潤生物科技負責人張小兵介紹。
盤活資源“坐地生財”
在永和村的隔壁——西湖潭村,村里抓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契機,探索集體土地入市新路徑,也賺得盆滿缽滿。村里將5個村民小組的350多畝土地做價3800萬元入股到位于村里的一家產業小鎮,占項目股權的10%,所得收益村民占70%,村集體占30%,股金每年遞增5%,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85萬元的收入。經過五年的開發建設,產業小鎮已建成標準化廠房21萬多平米,成功吸引近百家家居企業入駐,年產值30億元以上,帶動就業崗位2000多個。
在這一項目示范帶動下,西湖潭村今年還承接了瀏陽另一集體土地入市項目——中非經貿產業園,成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通過項目引進項目,項目帶企業,企業服務民生,西湖潭村成功實現讓荒山變沃土,讓農民變工人,跑出了村級集體經濟增長加速度。
“我們企業的廠房原來只有600個平方,搬到園區以后面積增加了10倍,來洽談的客戶看到了我們的實力,現在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今年產值有望超過2000萬。”寧花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宇翔開心地介紹道。寧鄉市花明樓村有生產非標螺絲的傳統,三年前企業大都是在自家生產,隨著產業的壯大,對生產用地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村里將村級閑置的50畝廢舊紅磚廠,改建成非標螺絲工業基地,整合了全村非標螺絲企業產能,實現抱團發展,并成立物業公司來管理。
目前基地已建設標準化廠房四棟,面積2萬平方米,企業8家,年產值過億元,稅收約800萬元,每年村級集體保底收入超過26萬。
美麗宜居農旅融合
望城茶亭鎮的楊家坪村位于長沙的北大門,從長沙市區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楊家坪村的苞佳園美麗宜居村莊,錯落有致的庭院、平整的柏油道路、兩旁極富張力的文化墻、角落里矗立的麻石、陶罐等,質樸的鄉土氣息迎面而來,讓人頓時放松了心情。
孩子們在摸魚、捉鴨
村莊變美了,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來休閑、體驗。近日,20多名“城里娃”來到小村莊開展“小小紅領巾助力鄉村振興暨社會實踐活動”,“嗯,好甜,自己摘的肯定甜啦!”十歲的郭知易忍不住嘗了一顆紅葡萄。“看,我抓到了一只小鴨子。”不遠處的水渠中,一個小男孩在歡呼著。
市民在體驗竹林音樂會的架子鼓
竹林那頭傳來陣陣架子鼓聲,幾位00后村民正在張羅著一場竹林音樂會,20出頭的楊蕾在城區開了家架子鼓工作室,應村里的邀請,她特意趕回來為孩子們辦了一場小型音樂會。看到孩子們新奇的眼神和家長們投來的贊許目光,楊蕾萌生了新的想法:“今后我要把架子鼓工作室的一部分放到老家來,不僅可以給大家帶來歡樂,我也可以通過展示教學增加收入。”楊蕾青春洋溢的臉龐上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這場活動的組織者、村里的第一書記莫小代表示,活動信息剛發布沒多久,就有50多戶報名,由于村莊是第一次接待,所以控制了人數。“孩子們在這里摸魚、體驗農家飯,家長還帶了些農產品回去,今天給村民帶來的直接收入有2萬多元。”莫小代興奮地說。
楊家坪村是典型的農業村,村級集體經濟曾是一片空白,這些年通過種油茶、開展林下經濟等,去年村集體經濟超過了30萬元。今年村里還打算引導屋場理事會接手孩子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大家繼續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讓美麗宜居村莊成為村民共治共享的成果。“秋冬時節,山里千畝油茶花開,千朵萬朵如白雪般,將形成令人震撼的場景。”莫小代再次向市民發出了邀約,她希望城里人多來鄉村度假、休閑,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也能吃上“旅游飯”。
瀏陽市東門村黨總支書記張建輝在給學員們授課(受訪者供圖)
瀏陽市東門村先后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湖南省特色精品鄉村等美譽,村里利用自然景觀打造了遠近聞名的培訓基地,今年上半年接待培訓6000多人次,為村集體創收近50萬元。村黨總支書記張建輝表示,培訓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今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260萬元。
“今年長沙將分三類,再建800個美麗宜居村莊。”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長沙將圍繞宜居、宜業、宜游,重點打造一批融合發展標桿型美麗宜居村莊,作為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五大振興一起推進的示范窗口,推動農業與旅游、生態與文化、城市與鄉村有機融合,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共同致富。
“每個村環境不同、基礎不同,不能指望‘一張方子’包治百病,長沙市在堅決守住不改變村集體產權性質、不損害村集體利益、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條底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發展模式、推進方式。”長沙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彭萬貴介紹,目前長沙已形成了土地合作“鵲山模式”、農旅結合“慧潤模式”、村企共建“雙江口模式”、鎮村統籌“老糧倉模式”、特色種養“喬口模式”和資源開發“梅田湖模式”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長沙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共280個。預計到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的行政村將占長沙市行政村總數的40%。根據相關方案,至2023年底,占比達到60%;至2024年底,占比達到80%;2025年底達到100%,全面完成提質增收任務。同時,培育100個經營穩定、管理規范、動能強勁、運行高效的集體經濟發展標桿村。
大河漲水小河滿。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村地區才會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幸福長久。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道路上,長沙正踔厲奮發,銜枚疾進。
策劃丨潘開政
撰稿丨陳路莎
攝像丨魏青顏 歡劉琨
編審丨鮑新文 雷艷飛
出品丨曾雄
責任編輯:李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