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須臾不可放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但與此同時,一些讀者通過來信反映,有的地方亂占耕地用于其他非農非糧建設;有的地方種糧成本增加、效益不高,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還有的地方忽視防災減災工作,造成糧食減產。人民日報從7月25日起推出系列報道“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采訪多地農民群眾,聽取讀者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敬請關注。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針對部分地區耕地“非糧化”、亂占耕地建房等現象,各地各部門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治理,但部分地方耕地亂象仍然屢禁不止。對此,不少讀者來信表示,要把“藏糧于地”落實到位,確保農田只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
遏增量、清存量,堅決糾正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行為
近年來,為防止耕地“非糧化”,不少地方認真落實穩定糧食生產政策,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專項整治,全面摸排清理。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部分村民對這一工作不太理解。
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幾年前為了發展經濟,動員當地群眾種植樟子松等經濟林木。“好不容易種上了,現在咋又讓種糧?品相好點的,還可以賣給苗木公司,不好的還得雇人清理,又費事又費錢。”該鎮郭劉村一位村民說。
對此,草峰鎮政府、郭劉村村委會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向村民介紹政策、了解訴求,積極組織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協助清理了剩余的苗木,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和支持。
在一些地方,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食的經濟效益較低。一些地方沒有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系,對遏制耕地“非糧化”問題重視不夠,糾正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等措施落實不到位。
吉林長春市雙陽經開區羅家村五社原本有20多戶村民在基本農田上種植玉米。羅家村村委會在沒有和村民簽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的情況下,與一家經營苗木生產的公司協商,流轉上百畝耕地種上了樹苗,租期50年。
2021年9月,羅家村五社村民向雙陽經開區有關部門反映了這一問題。“雙陽經開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說已經向這家公司發放了限期整改通知書,并表示會監督其整改。但至今地里樹苗還在,農田也沒有恢復原貌。”該村村民說。
去年8月,廣東肇慶市四會市羅源鎮鐵坑村村委會與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簽訂協議,租賃162畝地種植晚稻。“近一年都沒人管,土地大面積撂荒,雜草叢生,最近才開始陸續翻地。我們聽說,公司計劃種植其他農作物,之前這里是水稻田。如果公司不再種糧食,應當歸還村民。”鐵坑村村民近日來信表示,希望這一問題引起相關部門關注。
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地方的基本農田不種糧食種果樹,或者種其他經濟作物。讀者建議,要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類型農用地。與此同時,摸清存量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可以先從撂荒耕地復耕入手,狠抓糧食生產。
在江西九江市湖口縣,政府制定政策,湖口縣財政安排1100余萬元激勵早稻生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統一流轉撂荒地給種糧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復耕撂荒耕地3000余畝。
位于廣東廣州市白云區的江高鎮有多片魚塘,但養殖效益低,環境堪憂,群眾復墾意愿強烈。了解情況后,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白云區分局實地調研,申請墾造水田立項,對403畝魚塘實施耕作土回填、土壤治理等改造,并引入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種植水稻,補充了優質耕地。
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搞建設,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土地是稀缺資源,必須精打細算。然而,一些地方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搞建設,亂象時有發生。
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2020年印發通知,明確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為遏制新增占用耕地建房亮起“紅燈”。但這一問題并未得以根治。自然資源部近日通報24宗亂占耕地建房案例,除一宗為違法違規建設住房外,其余均為占地蓋廠房。對此,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違法占用耕地建房出現了從單家獨戶向有組織實施的趨勢。
河北邯鄲市廣平縣十里鋪鎮金安村村民近日來信介紹,村里原有一片耕地種植麥子和玉米,這些年,村委會擅自與煙花爆竹批發中心簽約,將土地租賃。后來,批發中心關停,又租給混凝土攪拌站。“最近我們要回了自己的耕地,希望相關部門做好善后工作、今后加強監管,杜絕這類亂占耕地搞建設的行為。”該村村民說。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關系長遠大局,但對地方發展影響不是立竿見影,地方上容易放松糧食安全這根弦。四川綿陽市讀者余志勇建議,一些糧食重要產區應持續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工作,與相關部門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嚴查失職失責走過場、假整改等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占用基本農田搞綠化造林,在公路、鐵路、河渠等基礎設施兩旁占地超規模建設綠化帶。
去年以來,重慶忠縣金雞鎮木坊村部分耕地被占用,有的移除了玉米、油菜等農作物,栽上杉樹、香樟樹等樹苗,還有的直接在莊稼地套種樹苗。“其中部分耕地屬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其他村、鄉鎮也存在類似情況。杉樹是速生經濟樹種,生長很快,影響土地肥力和耕種。希望相關部門實地了解情況,恢復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耕地原貌。”該村村民說。
隨著農村地區不斷發展,垃圾站、停車場、光伏發電項目等鄉村建設需求日漸增多,一些地方出現違規占地問題。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哈沙圖嘎查一位村民就遇到這樣一件煩心事,“村里的垃圾站建在我家地里,農田被村民隨意丟棄垃圾,秸稈無法收回,耕地無法耕種。”對此,大沁他拉鎮工作人員表示,經研究,計劃利用村道一側的公共用地設置垃圾站,并就換址問題與村委會協商。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對亂占耕地現象不應手軟。安徽滁州市明光市讀者梁義道表示,對于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對實質性違法建設行為,要從重懲處。“各有關責任方要扛起責任,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是關系每個人的長遠大事,切實嚴守耕地紅線”。
不斷夯實耕地保護責任,確保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糧食作物
近年來,圍繞堅守紅線,制度不斷完善,監管持續發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修訂,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基本農田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各地耕地保護責任不斷夯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現在種植糧食作物的,繼續保持不變。
湖南湘潭市探索建立數字化智能化檢測監管體系,利用5G通信技術和鐵塔視頻監測系統,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居民點周邊等區域安裝攝像頭,實時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并遏制耕地“非糧化”。
每月定期召開整改推進會,緊盯毀麥占地、耕地里“長”別墅等問題,河南濮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重點行業領域破壞基本農田和耕地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堅持抓早抓小、嚴格監督。
自2021年建立田長制以來,安徽亳州市各級田長及巡田員巡田5.8萬次,督促恢復耕地約255畝,找回流失耕地約6358畝,初步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新機制……
自然資源部去年以來加快完善耕地保護法規,起草耕地保護法草案。與此同時,穩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提出分類處置政策和整治試點方案,督促地方整改消除違法狀態2587宗,公開通報272宗典型案例。
“今年,將深入推進一攬子措施,完善耕地保護法律制度,強化責任考核。在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強化執法監督。”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有讀者表示,考慮到今后生態退耕、助推鄉村振興等建設要占用部分耕地,補充耕地指標結構性不均衡等問題應妥善解決。對此,一些地方發揮資源相對豐富地區的資金資源互補優勢,探索形成耕地保護良性循環。
廣西河池市為順利建成3條公路,協調兩縣通過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臺,以協議出讓方式簽約3個鄉鎮7個項目補充耕地指標,涉及水田近4680畝。據了解,出讓收入扣除成本和應得投資收益外,通過預算用于項目所在地實施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耕地保護獎補制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修建公路、鐵路時需要臨時征用耕地用作加工、辦公等臨時場地,但路修好后,責任方就一走了之,農田里都是建筑雜物,沒有復墾到位。陜西寶雞市鳳縣沙壩村村民曾遇到此類情況,他們建議相關部門對此類現象進行摸排,公鐵路管理部門、施工方應協調制定解決方案,明確責任單位,限期復墾到位,由第三方驗收合格后交還復耕。
“確保現有耕地一畝不少、不新增違法用地,應進一步壓實耕地保護屬地責任。”福建龍巖市讀者童其君建議,將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有量任務以簽訂目標責任書的方式分解至鎮街,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切實擔負起糧食生產主體責任,充分發揮落實復耕種植示范引領作用。(記者黃超)
《人民日報》(2022年7月25日 第07版)
責任編輯:魯建滔